张培武 官方网站

http://zhangpeiwu.zxart.cn/

张培武

张培武

粉丝:406845

作品总数:296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张培武 | 艺术简介 1949年8月出生于重庆市; 现居北京。 现为: 北京凤凰岭美术馆名誉馆长 人民书画院业务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安徽省工商业企业家联谊会联席主席 北京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清...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

国 画:元/平尺

匾额题字: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行者之路 —— 解读张培武的写生观

 

纵观中国山水画发展历史,从宋代以前就有了“写生”一词,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说的“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摹写记之”这段话虽然没有提“写生”一词,却反映了古人的 “写生” 实践。一个画家通过临摹在掌握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和法则规律之后,多深入大自然写生是非常必要的,画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山观水,阅历无数,素材积累丰厚,创作起来自然泉思如涌,得心应手,张培武即是如此。

 

著名画家、导师龙瑞先生曾写文章说:“培武的画从传统山水画入手,认真研究,细心揣摩古代经典,尤对写生,有所心得,山川气韵、树木神采均于画中可见。”纵观张培武这些年的创作轨迹就可以发现,他从小生长在巴山蜀水,奔波于丛林幽径之间,对写生确实有着独特的感悟。张培武的写生观念一直贯穿在他的教学过程中,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解读:

 

 

张培武 |《古黟春晓》| 写意山水 | 纸本水墨 | 2013年

 

一、对景写生即是创作

 

在自然山川中摄取艺术营养的最佳途径就是写生,张培武深谙此法。在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写生运动中,画家们上山下乡,通过写生而改变了中国画面貌,避免了因为画谱的临摹而出现的陈陈相因的弊端,表现出了时代之新的历史发展。

 

写生对画家的要求其实很高,它不仅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抓住山川景物中最具典型、最主要、最精微的山水体貌特征,从中提炼出美的艺术规律,而且又不能拘泥于现实自然的物象。让对景写生的景物与画家内心感受结合起来,画出的作品不仅是大自然物象的真实写照,也是画家多年对自然山川感悟所得之心中丘壑,要做到这点很难。张培武从小生活在重庆长江边与崇山之间,工作后又常年在大山里当筑路工,这些长期奔波的经历和人生体验赋予了他比常人对山水更多的感受。从青年时期到如今,他几乎踏遍了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不畏严寒酷暑,历尽艰辛,在所不辞。李可染先生当年的“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志向一直激励着他,可以说,写生一直是他人生阅历里最为主要的艺术履历,他创作的大批写生作品无疑成了他山水画创作的一个闪光点,从这一点也能印证他“对景写生即是创作”这一观点。

 

 

张培武 |《宏村西屋》| 写意山水 | 纸本水墨 | 2007年

 

后来在凤凰岭美术馆和清华美院高研班带学生,他把“写生即是创作”的这个观点灌输到中国山水画的教学之中,成为艺术教育中“民族化”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中国山水画家心中的理想境地,写生的过程就是积累心象的过程,画家在写生中能够直观感悟到大自然的情趣,在了解其地域地貌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抓住其主要特征,突出主体,在刻画的同时,能找到曾经临摹古典作品中的结构原理,两厢对照,互相融合,从而印证了传统,积累了笔墨经验,创作出能够反映当地地域地貌特色的山水画作品,从而也达到了对景写生的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生就是处理好各种关系的过程,山与山的关系、山与树的关系、树与房子的关系、水与桥的关系、云与雾的关系以及线与线的关系、水与墨的关系、阴与阳的关系、虚与实的关系、黑与白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决定着画面的成败。从这个角度说,“对景写生即是创作”同样合理。

 

二、写生是写大自然物体的生命像

 

《益州名画录》记载着后蜀画家滕昌祐说他“初攻画无师,惟写生物以似为功而已”的学画过程。滕昌祐的写生基本上是指有生命的东西。苏东坡后来说,“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这个写生也是活物的意思。边鸾和赵昌都是画花鸟名世的画家,赵昌还把自己叫做“写生赵昌”。黄筌传世的《写生珍禽图》画上基本都是草虫鸟龟之类的活物。所以,过去中国画家所谓的写生,主要是写活的东西,生就是活的意思。但是,对一个山水画家的张培武看来,他所钟爱的名山大川无不具有生灵之气。

 

 

张培武 |《徽韵黟山》| 写意山水 | 纸本水墨 | 2012年

 

他经常对学生说:“写生时要与大自然对话,无论山川或者树木都是有生命的,写生它不是画照片,它是写大自然物体的生命像”。这个生命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中国画讲求意境,尤其是山水画,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所以,写生是写自然中最鲜活、最灵动,有生命力,有亮点的生命体,是收集自然中最美、最奇、最怪、最新、最活的物象,行万里路,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一个山水画家生命的体现。

 

写生,写意,于山水间,于尺幅上,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张培武 |《徽韵图》| 写意山水 | 扇面小品 | 纸本水墨 | 2017年

 

自然界中的生命像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多角度的、有变化的而且是丰富多样的,如何把自然界中的“物象”通过写生变成“心象”,但又不能失去其“物象”的属性,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是每一个画家在写生中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写生可以根据自然界物象借题发挥,不要太像、也不能不像,掌握在“似与不似之间”。一个画家没有观察生命像的能力,作品就不生动,只有通过写生才能改变人生观、语言观、形象观、角度观,让每一位画家通过不同的角度看世界、看物体、看人生,提高自己的艺术境界。

 

写大自然中的生命之像,与山川对话,与大地互歌,与河流共舞,这样的写生才是更有意义的写生。

 

三、带着感情去写生

 

山水画写生既是写景也是写情,画家每到一个地方,总会被等大自然鬼斧神工和崇山峻岭的巍峨气势、山石结构的奇异怪状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古老建筑等美丽的风景所感动,这个时候总会有铺纸挥毫写生创作的冲动,有感而发的作品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每遇好景走不动,不画出来不罢休,张培武就经常有这种冲动。

 

 

张培武 |《秋声怀古意》| 写意山水 | 纸本水墨 | 2015年

 

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山水画家更容易被自然山川所打动。因为中国画艺术是一种具有明显人格化特征的形象艺术,作品中的笔墨从一定程度上都是作者主观感情和意志的载体,既是形象艺术又是心象艺术。只有带着感情去写生才能画出富有感情的画,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他人。

 

张培武先生在写生过程中经常告诫他的学生,不要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更不能盲目地再现对象,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情,写生的过程就是“山川与我神遇而迹化”的过程,是“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物我交融的过程。黄宾虹先生曾把写生过程分为四步: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忘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意思是说画家首先要身临其境的接触感悟大自然,与山川交朋友谈心产生一种不忍分离的感情,画家的心要占有天地,得其环中,发山川之精微,然后下笔前有构思,笔笔有思,边画边思,最后一气呵成。

 

 

张培武 |《孩时怀旧梦思古》| 写意山水 | 纸本水墨 | 2016年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写生时在把握审美对象的形态、规律、和神韵的同时,还要注入审美感受和审美取向,这样才能使自然之形态变为自己的艺术形象,使自然之美变为艺术之美。对大多数人来说,写生不是目的,写生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造型能力,从而获得更多创作素材的一个过程,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更好的去创作。张培武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吾师山川,跪拜天地”得口号,并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精神追求。画家走进大自然,深入生活,一方面是要提高自己的创作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增加生活的情趣,创作出情景交融的好作品。画家在创作的同时也在大自然之中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修养,一举多得。

 

四、由技进道  丘壑澄怀

 

在中国哲学史上,《周易.系辞上》中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张培武在山水画写生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问到:如何把握画得像与不像之间的分寸,中国画的写生与西画的写生有什么区别等等问题。张培武老师在与学员交流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中国画讲求“由技进道,丘壑澄怀”写生也是如此。从他举办的几次画展的标题就可以看出来,“丘壑澄怀”张培武中国画作品展,他对“丘壑澄怀”一词的重视度。一直以来他始终把大自然山水的宏伟壮丽收入咫尺之间,变成画家自我的精神表现。要把物质的、客观的山水转换为画家“胸中丘壑”,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进行意向整合,并以灵动松散的用笔和简约疏朗的线条达到“澄怀观道”和“畅神”的境界。

 

 

张培武 |《硕果累累》| 蔬果题材 | 扇面小品 | 纸本水墨 | 2016年

 

中国画追求的是意象造型,重写意,重神韵。对山水物象神韵的把握往往正是考验着一个画家的学识和才情,正所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中国画不讲求画得与西画一样很像,而是要求画家把感情融入到大自然之中,通过笔墨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达到“超然象外”,“得意忘形”。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是由形而下的“技”上升到形而上的“道”,笔墨的“技”与“道”不仅具有对应性,同时具有渐变的关联性。所以在山水画写生时,张培武总是强调不要拘泥于“物象”的形似刻画,要注重心物相愜的意象表达,看他的作品就能感受的到,画黄山像黄山但又不是一模一样,画徽州和重庆的古民居,一看就是那里,但于现实中又找不到与画面一模一样的地方。

 

写生是张培武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学员写生的过程往往是把自己在画案上没有解决或没来得及解决的问题,带到现场通过对景写生来给予逐步解决,导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互相切磋学习,使写生课更具有实际意义。这样的写生是带着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融入大自然怀抱。当然学员“由技进道”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技”也就是基本功没有过关,也很难达到“道”的境界。有的学员面对大自然,有感受,也有明确的形象结构就是画不出来,这就是笔墨基本功临摹的功夫还没有过关的缘故。有了从写生而来的山水形象和内心表达的愿望,还需要传统功夫来支撑。所以,张培武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主张学员一来就写生,因为写生是创作的前奏,临摹关不过,写生就无从下手。临摹、写生、创作顺序不能搞错,但可以反复交错进行。

 

 

张培武 |《齐云山》| 写意山水 | 纸本水墨 | 2008年

 

写生是考察画家综合能力的一个必备环节,是经过画家选景、构图、取舍、剪裁、组合、再创造才能进入画面,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要求画家既要有敏锐的观察审美能力,还要有将物象与意象转化为绘画语言的能力。画出的作品既能表现当地的风貌特征又能反映出画家的思想内涵和精神诉求。也就是做到中国山水画所崇尚的“由技进道,丘壑澄怀”的最高境界。